English 手机版
教学工作
专业简介
  • 华中农业大学茶学专业是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茶学、食品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具有茶学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知识,具备茶叶加工与茶产品设计、推广与开发、茶叶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综合技能的茶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茶学、食品科学和农业生物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要求学生掌握茶树栽培、病虫害防治、茶树育种、茶叶加工、审评与检验,茶的综合利用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茶文化推广、茶业经营管理与贸易等方面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以清洁化安全生产为目标的茶树优质高效栽培、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与茶叶加工的基本理论,扎实的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科技写作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

    2.掌握以产业增效为核心的名优茶茶叶加工、茶叶深加工、茶叶综合利用与企业管理分析方法、设计方法、技术;

    3.具有通识性文学、历史、哲学、生物伦理学、思想道德、政治学、艺术、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及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开展创新实验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4.熟悉茶业及相关行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茶树栽培、茶叶生物化学和茶叶加工技术的理论前沿,了解以茶文化为产业增长点的茶艺推广、包装与品牌建设、茶叶营销与贸易技术的应用前景、发展动态、行业需求;

    6.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及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学制与授予学位

    学    制:四年。

    授予学位:农学学士。


    四、主干学科

    茶学、园艺学。


    五、专业核心课程

    茶树栽培学、茶叶加工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文化、茶叶贸易学与经营管理、茶学技能实训。


    六、毕业生适应工作范围

    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茶场(厂)、食品行业、营销部门、文化部门、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行政管理机构等部门有关茶叶栽培、育种、加工、贸易、茶文化与茶艺等技术推广、教育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更新时间:2017-04-22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官网http://chfs.hzau.edu.cn/info/1056/1098.htm


学院简介
  • 园艺林学学院


        园艺林学学院由原园艺系和原林学系合并成立于2002年2月,学院历史可追溯到1904年湖北省高等农业学堂开设的林科和1940年湖北省立农学院园艺系。百年来,华中农大园艺林学学院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始终与民族命运共沉浮,与时代脉搏共起伏,为国家农林人才和卓越风景园林师培养、农林科技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现有教职工181人,其中专任教师151人(全职外籍教授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青3人,长江学者4人,入选国家级人才项目计划16人次,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10人。

        学院下设果树系、蔬菜系、园林系、风景园林系、林学系、茶学系等6个系。学院拥有园艺学、林学、风景园林学3个一级学科,园艺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风景园林学为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园艺学二级学科中,果树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蔬菜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为原农业部重点学科。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排名全国第一;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园艺学获评A+,风景园林学获评B+。

        学院设有园艺、林学、园林、风景园林、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6个本科专业。园艺、园林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风景园林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林学、茶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建有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连续三次评估优秀)、国家柑橘育种中心等1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有园艺学、风景园林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园艺学、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林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园艺学、风景园林学、林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02人,其中本科生1672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28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463人、博士研究生339人,留学生66人。

        学院以建设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重点学科国际一流、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全面提升学科实力;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不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学院整体办学实力和水平已跃居国内同类农科院校前列。

    (数据更新于2021年3月)

    详见 http://chfs.hzau.edu.cn/

     


学校简介
  •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起点之一。学校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的湖北农务学堂。几经演变,1952年,武汉大学农学院和湖北农学院的全部系科以及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直属农业部。1985年,更名为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划转教育部直属领导。2005年,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2017年,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党和国家领导亲切关怀。董必武、李先念等先后为学校题词和题写校名。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学校百年校庆亲笔题词。2011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听取我校关于生物产业的汇报。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我校“本禹志愿服务队”亲笔回信,并提出“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殷殷嘱托。

    校园环境得天独厚。校园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主城区,坐拥狮子山,三面环湖,拥5平方公里山水校园,9公里浪漫湖岸线,10公里“林中路”,6.6公里湖光绿道,风景秀丽,环境幽雅,建筑楼群鳞次栉比,景面文心、情景交融的校园风貌引人入胜。

    学科优势特色明显。生物学、园艺学和作物学学科群、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5个学科(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7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园艺学、畜牧学、兽医学等3个学科为A+,生物学为A,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等3个学科为A-。据美国信息科技所《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2021年4月统计数据显示,我校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1‰,分布于农学、生命科学、理学、工学、医学等5个门类。其中,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实现了农学、生命科学2个门类的全覆盖;进入前1‰的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实现了农学门类的全覆盖。

    教育体系完整。现有学院(部)17个,本科专业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全日制在校学生29418人,其中本科生18906人,硕士生7596人,博士生2478人,留学生438人。

    硕彦俊秀荟萃。现有教职工2642人,其中教师1635人,教授49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6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0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1人、岗位科学家5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4个,省部级优秀创新团队76个。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7个。

    教育教学改革卓有成效。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20项。获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1项、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级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6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3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专业2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2门。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0个。

    科技实力雄厚。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专业实验室5个,国家级研发中心7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8个,部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9个,部省级研发中心35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6个,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1个,校企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35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十三五”期间获批科研项目6318项,经费43.73亿元。在杂交油菜、绿色水稻、优质种猪、动物疫苗、优质柑橘、试管种薯和玉米、淡水鱼等研究领域,取得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标志性成果。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优异。1996年以来,学校连续十次被评为湖北省最佳文明单位,2005年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以来连续获评全国文明单位。2017年获评首届全国文明校园,2020年再次荣膺这一荣誉称号。

    发展愿景:到本世纪中叶,建校15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数据截止: 2021年5月14日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官网http://www.hzau.edu.cn/xxgk/xxj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