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   最后更新时间:--

宋波涛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教师姓名:宋波涛
教师英文名称:Botao Song
教师拼音名称:Song Botao
主要任职: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职称:教授
在职信息:在职
学历:研究生(博士)毕业
学位:博士
办公地点:园林北楼714
电子邮箱:
毕业院校:华中农业大学
学科:蔬菜学    
其他联系方式

邮编:

通讯/办公地址:

办公室电话:

个人简介

       宋波涛,民进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科学家,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育种岗位科学家,国家马铃薯育种联合攻关指导专家组成员华中农业大学--国际马铃薯中心联合实验室负责人;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湖北洪山实验室、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固定研究人员。2000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从事马铃薯重要性状改良与遗传育种研究工作,2005年获蔬菜学博士学位,并留校继续相关研究工作。2007年赴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从事马铃薯加工品质改良资源分析与育种研究,2008年赴新西兰进行安全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合作研究,2012年3月赴德国纽伦堡大学和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进行植物抗寒与代谢组学合作研究。主要从事马铃薯种质资源挖掘与创制、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与遗传机制解析、高效育种技术和栽培模式创新、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示范等工作,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序1)、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序2),湖北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序5)、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三等奖1项(序5);主持和参与选育了马铃薯新品种2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0项;参与制定省级地方标准5项;主编教材和专著各1部,参编3部;发表马铃薯生物学相关研究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余篇。


邮箱:songbotao@mail.hzau.edu.cn;

招生计划:硕士研究生3-4人/年,博士研究生1-2人/年,博士后1-2人/年

教育经历

[1] 2000.9——2005.7
华中农业大学 > 农学博士学位 > 农学博士学位
[2] 1994.9——1998.7
湖北民族学院 > 学士 > 学士

工作经历

[1] 2019.9-2020.12
恩施州农业农村局 > 副局长(挂职)
[2] 2012.12-2013.9
马普分子植物生理研究所 > 博士后
[3] 2012.3-2012.12
德国纽伦堡大学 > 博士后
[4] 2007.8-2008.1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马铃薯研究中心(AAFC-PRC) > 访问学者
[5] 2005.7-至今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教学与科研 

社会兼职

[1] 

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2] 

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3] 

湖北省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科学家

[4] 

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生物技术学部副主任

[5] 

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组培脱毒快繁技术分会常务理事

[6]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团队、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成员

[7] 

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园艺植物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

团队成员
团队名称: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团队

团队介绍:  华中农业大学马铃薯团队于1997年由谢从华教授和柳俊教授的创始和引领下组建,2003年获批组建湖北省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7年入选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2016年获批组建农业农村部马铃薯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19年与英国爱丁堡大学联合组建“马铃薯中英联合研究中心”,2020年牵头组建了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2023年与国际马铃薯中心联合组建“CCCAP and HZAU-KLPBB联合实验室”;同时,团队还是果蔬园艺作物改良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湖北洪山实验室和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团队现由宋波涛、田振东、蔡兴奎、陈惠兰、聂碧华、杜鹃和夏军辉等骨干成员组成,其中教授3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国家马铃薯育种联合攻关指导专家组成员1人、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研发首席科学家1人、湖北省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在校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以及国内相关单位客座人员70余人。
      团队围绕产业发展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应用基础与共性技术研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形成了马铃薯种质创新、重要性状形成机制解析、遗传育种、种薯繁育和农机农艺融合等优势研究领域。团队是我国和国际上马铃薯生物学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团队之一,与国际上知名马铃薯研究团队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等国家和其他部省级课题。
      团队收集保存了马铃薯野生种、近缘种、栽培种和种间杂种等各类种质资源2000余份;系统完成了马铃薯资源晚疫病、青枯病、病毒病等抗性鉴定及抗寒性和品质性状评价;建立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平台,获得首批抗青枯病、抗寒种间体细胞杂种,创造出了一批具有抗性突出、遗传背景广泛的亲本材料;开展了块茎发育、低温糖化和抗寒等重要性状形成分子与遗传机制解析,揭示了晚疫病、青枯病和病毒病等植株抗性形成的遗传基础和植物-病原互作的分子机制;针对马铃薯重要性状,建立了相应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为抗性改良和育种技术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平台;提出了块茎发育的分子生理机制,发明了试管薯高效生产技术,创新了种薯繁育体系;建立了南方马铃薯“深沟宽垄全覆膜”机械化栽培技术。育成“华薯”系列马铃薯新品种24个,获植物新品种权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制定地方标准5项,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主编和参编《细胞工程》、《马铃薯性状形成生物学》、《马铃薯种质资源利用与改良》、《植物基因工程》、《药用植物生物技术》、《马铃薯百科全书》等教材和专著10余部;发表马铃薯生物学相关研究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00余篇。

暂无内容